罗世平:中国画守正创新的一次检阅 ——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 中国美术家协会    时间:2019-09-30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界五年一届的重大展事活动,中国画作品展是其中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展览之一,在山东省美术馆的展览现场就能感受到观众对中国画的热情。本届作品展入选和获奖提名的中国画作品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第一,有创新的活力。以进京和获奖提名的作品为例,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作品多角度地表现了社会生活,既有反映近年来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题材,也有描绘社会各层面鲜活生动的人物和场景,从作品中能真实触摸到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和敏感度;其二,不少作品都在画面上尝试具有时代感的表现力度,在图式、语言、意境等中国画的特质中大胆探索新的表现路径,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气息;其三,入选的作品以年轻的画家为主,说明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起到了推出新人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中国画具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同时也有最大的创作群体,通过全国美展不断推介新人,使中国画能文脉不断、保持创新活力,也是全国美展的一大特色。
第二,大制作。本届展览入选的中国画作品,尺幅大、制作精良,与现代的展示空间和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接轨,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格制和观看方式,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生活给中国画提出的一个学术命题。中国画家从上世纪80年代的疑惑到今天的主动面对,大制作在题材、技法、表现能力乃至展示方式上都在进行调整,本届中国画作品展应该看作是中国画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面对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阶段性的进展,客观地说,是积极而有成效的进展。本届作品展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工笔画的大制作,尺幅达到2米的画作比例不在少数,画面的表现工细精美,一方面没有失去传统工笔画的技法特点,另一方面能够在大尺度的公共空间中不失作品的艺术张力,基本做到了远看有效果、近观有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中国画的大制作,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也许有一天,中国画的大制作会作为画家能力的衡量和艺术批评的一项指标。
第三,技法手段丰富。这一特点在工笔画上表现得更为集中和充分些,工笔画在技法特点、绘制手段、材料工艺等诸多方面都比以往要丰富得多,画面上加入了不少现代的新材料和与材料相关的新技法。传统工笔画以金碧、青绿为主体,近些年出现了岩彩,甚至还有丙烯等不同材料的加入,使得多种材料引入到传统工笔画的画理、画法之中。本届进京工笔画作品中就有新材料、新技法的应用和探索的作品,在画面肌理、绘制手法和表现力度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值得点赞。中国画要紧随时代的发展,我个人认为,需要在工具、材料上有所探讨。现代材料科学的进展十分迅速,绘画材料也在不断翻新,种类百出,远不是古代中国画长期使用的材料系统,仅以颜色为例,以光谱学为支撑的颜料科学的发展带动的绘画表现,其丰富程度和表现力就提供了远比古人“以色貌色”要丰富得多的审美表现。画家将这类课题纳入到绘画创作中,也催生了新的技法和手段的产生,现在看来已经有了很好的结果。虽然这项探索更多是在工笔画中,但相信在不久也会得到其他中国画家的普遍重视。

每一届全国美展都有新收获,也有需要弥补的部分,比如中国画以笔墨为中心的写意画作品,自第十届美展以来,正在逐渐失去应有的比例,虽然已经引起美术界的极大关注,但本届中国画作品展情形仍不理想。水墨写意画需要时间的锤炼和修养的升华,建议下一届美展在机制上鼓励更多功力深厚的画家参与到创作中来,让中国画以一个完整的面貌展示在公众面前。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 中国美术家协会新浪微博

  • 中国美术家协会微信